close

看過一篇訪問王家衛的文章,問他覺得李安的色/戒如何,他説那是李安的色/戒,其實和張愛玲的那篇小說已沒多大關係。
這觀察敏銳,不過近來觀眾對於電影已沒有忠於原著的期待,有忠於原著的好或不好的作品,反之亦然。但是對於忠於原著的想像,倒可能是莫衷一是的。若說到忠於原著的改編的始祖,布烈松的<鄉村牧師的生活日記>應該是很好的歸納的範本,不過規定上有點嚴格,其實不見得每種文本都適合這樣做。我注意到的是一部日本電影<村上春樹之東尼瀧谷>,可以做為新的忠於原著的例子。

<鄉村牧師>敘述年輕牧師到他的教區服務,過著孤苦清貧的生活,卻沒有得到教區居民的認同,同時又染上胃癌,在與頑強猜疑的教民一起生活的日子中,他如何靠著信仰繼續服事的路。巴贊在<電影是什麼>中對布烈松如何忠於原著的評論很中肯,重點不是布幾乎把牧師一字一句寫日記的情況拍出來,把日記的獨白變成牧師戲中的旁白,刪減原著中枝微末節的部分而保留主幹,甚至刪減的是戲劇性的部分而非文學性的部分,使得拍出來的作品比原著更文學......重點是他不添加一丁點導演本身對這著作的想像,即使是畫面,這種保守被巴贊大力讚揚的原因是,巴贊原本就支持一種寫實的.多義性的美學,唯有如此保皇的做法,巴贊認為<鄉>片真正保留了讀者或觀影者對這部作品的無限想像空間,但布列松又非只是個只會忠實翻譯的導演而已,他在戲後所留下的一個大大的十字架,也留下了無限的創造性的複義思考空間,這是原著所沒有的。
而且,實際上布列松是個以風格化聞名的導演,尤其是他倡導的人模的演技,看不慣大明星惺惺作態演法的人也許會很喜歡,除了<鄉>片以外,另一片<穆謝特>裡的小女孩可說是此類演技代表。
市川準的<村上春樹的東尼瀧谷>被認為是忠於原著性相當高的作品,這不容否認,原因有三,其一,市川準對原著的解讀相當接近大眾的期待,因此即使有部分的創造性的過讀,有些意像的畫面,而非<鄉村牧師>那種中規中矩的原著內容中寫實畫面,仍使觀眾覺得smart,有創意,畫龍點睛。二者是<東尼瀧谷>也顯現了市川準對村上文字的迷戀,幾乎一字不漏地要把村上的文字用旁白.對白.甚至是劇中人接續旁白的方式,突然跳出演出角色將未完的旁白變成獨白台詞。這種看似完整保留原著文字捨不得去除的方式便給人以忠於原著的迷思,其實,正是這一部分使電影和文本顯現了大異其趣的本質,因為在看文本或小說時,不會有表演者這種出入自由的戲耍。雖然很難說這種戲耍創造出來的餘音,和原著的精神是相關的,但是卻更使觀眾認為劇中人和文字的距離貼近,彷彿那些描述性的文字竟是發自他們肺腑。第三,村上的作品有時其實畫面很少,當他要描寫一種孤獨的情境時,他不常去描寫太多的現實狀況,而且他的作品裡的物品或空間有高度的意像性,因此改編的人不管怎麼自己創造意象,即使是那麼白地將東尼瀧谷躺在亡妻的房間的畫面,和他的父親孤獨地躺在監獄裡的畫面熔接,只要傳達了那無所不在又無處可逃的孤獨命運,或許在這個已不太在乎導演如何地越來越使觀眾對原著只有一種讀法的時代,如果不是太誇張的讀法,誰曰不宜。
如果要說市川準的企圖只是忠於原著,倒不如說他是用一種看似忠於原著的做法,顛覆了一些忠於原著的迷思,尤其是第二點的做法,這樣我對他的評價似乎又會高一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東尼瀧谷 布列松
    全站熱搜

    princezhou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